文/ 宣導企劃部南區專員 王佩淇

「對我來說,他們就是很一般的小家庭。很平凡,跟你我身邊的家庭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可能上帝覺得需要先給他們一個收養的小孩,這個安排我的感覺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居住、工作在台南,張先生一家是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服務過的無數收養家庭的其中之一,但對社工主任劉宜菁來說,這個四口之家與一般家庭並沒有什麼不同。

兩個女兒

一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南方的燥熱漸漸遠離,我們與張先生一家人初次見面。開朗的笑顏是對張先生的第一個印象,張家夫婦在自家接待我們的到訪。日光撒滿客廳,訪談進行中,尚未至學齡的小女兒乖乖地坐在客廳一隅靜靜觀賞她的卡通DVD,偶爾撒嬌地喊著媽媽。日常的家居氣氛,幸福的家大抵是這樣一幅圖像。

張先生與兩個女兒  

育有一個收養及一個親生的一雙女兒,張先生夫妻是宜菁早年甫到善牧服務的收養家庭,民國97年,張先生與太太來到善牧,收養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

與台灣多數的收養家庭夫妻情況一樣,張先生夫婦也經歷了久婚未孕的歷程,結褵多年,雖然渴望生兒育女卻未有消息,後來加上家中長輩的支持,便轉而尋求收養途徑。當收養程序走到法院階段,又傳來張太太懷孕的好消息。以善牧服務過的收養家庭中,不乏像張家這樣的例子。

談起收養,對一般大眾而言似乎仍是個有點距離的概念。雖然不算全然陌生,但對於收養的態度,不可諱言,多數收養人仍沒有到比較開放的程度,願意去曝光讓大眾知道自己為收養家庭的身分。多數的原因是站在保護孩子的立場,擔心孩子遭受社會異樣的眼光或惡意無知的耳語傷害。然而,追根究柢,原因似乎是社會對收養的概念仍有污名,認為被收養的孩子「沒有人要」、「沒有爸媽」。

相較於多數收養人,張先生夫妻一直對收養的態度保持相當高的開放度,很坦然地去談收養,並不會特別避諱。從97年至今,嬰兒之家每年所舉辦的回娘家活動,張家沒有一年缺席,一路以來不斷對大女兒進行身世告知、建立孩子的信心,支持孩子。

張家全家福

一般人對收養家庭大概會有一些疑惑,像是我們真的能夠完全接受沒有血親關係的孩子,視如己出地疼愛嗎?面對這樣的疑惑,張先生與張太太略顯困惑,努力地想究竟有什麼差別。

張太太說,孩子一開始接回家裡不可避免會有一種陌生感,沒有經歷懷胎十月,帶回來的前幾天確實會有一種距離,會想這就是我的孩子了嗎。但隨著朝夕生活,一點一滴養育拉拔孩子,這種感覺很快消弭無蹤。

「你根本不會覺得他不是你親生的。」張先生夫妻這樣回答。

「硬要說的話,是遇到生理上、遺傳性的問題才會意識到孩子不是親生,因為那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對於收養的態度,張先生直言,大人的態度會影響到小孩,如果大人坦然面對,小孩也比較不會感到有什麼特別的差異。但聊到大環境對收養不同族群、國籍、種族孩子的接納度,張先生亦坦言,如果將心比心地思考,在初次收養第一個孩子,自己又是新手父母的情況下,也會考量先選擇相同國籍種族的孩子。

「並不是我不愛這個孩子,如果我在美、加這些國家,我不會在意這個問題。」張先生說。但目前社會大眾對收養家庭的接受度都還不高,便會考慮外界的眼光對孩子的影響,顧慮孩子的感受,以及自己是否已有足夠經驗與能量去支持孩子。社工也補充,其實不見得是種族問題,因為連原住民家庭也會希望收養原住民小孩,就是擔心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遭受異樣的眼光。

張家全家福2

家的組成有很多種,有一種家庭是收養家庭,基於愛與承諾,讓原本無血緣關係的孩子與家庭成為永久的親人,在法律上視同親生子女。我們期許的是社會風氣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對不同的家庭組成如收養家庭有更多的理解與包容。身為從事第一線收出養服務的社工,劉宜菁說,陪伴這個收養家庭的過程,她在張先生家庭中看到一個家庭對新生命到來的喜悅,以及他們一路走來養育兩個女兒的辛苦與甜蜜,透過收出養,完整了一個家庭,也幫助一個孩子得到愛與關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odshephe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